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简介
1、学科基本情况
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物理系无线电专门化,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03年入选云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是云南省唯一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本学科坚持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信息化建设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电磁空间及网络融合、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图像语音信号处理与理解和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处理4 个研究方向。在边疆无线通信与频谱安全、高原医学电子信息智能检测处理、面向东南亚和少数民族的语音信号识别与合成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发成果,服务地方经济效益显著。
3、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聚焦信息与通信工程国际学术前沿、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能担当我国电子信息传输和处理开拓创新的重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新工科高层次人才。
4、生源情况
2016-2020年,共招收本科生600人、硕士生750人、博士生85人,生源地来自全国28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留学生150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生源10%、25%来自双一流高校。
5、学科声誉
(1)学科基础和建设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是云南省最早成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是云南省最早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备。
(2)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赞许
近四年来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IEEE汇刊系列、中科院JCRI区和II区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资助近30项,到校经费3000余万元;获得各类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科学奖二等奖2项。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本学科培养了云南省60%以上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和应用人才,在学界、业界和党政机关等单位担任骨干;为武警总部和云南边防武警培养业务专门人才70余名;培养来自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留学生2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一等奖。与华为、中兴、移动、中科曙光、云南北斗、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建成校外实习基地近20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转化应用2项。
培养方向
1、通信理论与无线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理论,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通信信号处理,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系统,谱传感与无线电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源、信道编码和网络编码,网络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电波传播和电磁场理论,无线信号处理与微波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信号处理理论与微弱信号检测
现代信号处理理论、自适应信号分析方法、微波信号检测,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医学电子信号检测及诊断特征提取,天文信号检测与处理,水声信号检测与处理,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系统建模,复杂系统非线性、随动性、稳定性和混沌性研究,柔性智能信息处理。
3、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
图像、视频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自适应信号处理与信息系统,语音合成、识别与理解,多媒体信息安全、检索与处理,嵌入式系统开发,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分类与识别,智能信息处理和系统开发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4、网络环境下智能信息处理及系统
神经网络的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集成,神经网络动力学与优化,深度学习的生物信息处理,物联网与云计算、语义网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软硬件协同设计,以及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等基础与应用研究。
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阶段加博士阶段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第1年为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习。第2年开始为科研实践与论文创作阶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学位论文研究课题,针对学位论文课题展开研究活动,直到获得研究成果,完成学位论文。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开展
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3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如实记录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核结果。
3.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博士生三年级之前完成,由导师安排开题,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五名本学科副教授以上专家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担任评审工作,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博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由学位点考核小组完成考核工作。
5.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预答辩,在论文送审前1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博士研究生导师安排。
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优势及兴趣,经广泛调研后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范围内确定,确立的选题应经过导师批准。选题应能反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应用意义,以保证论文工作的创新性、先进性及可实施性。博士生应适时地提交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应包含以下几部分:(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2)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预期的研究成果;(3)课题进度安排及论文结构框架。
在第三学期,研究生应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一起拟订学位论文题目,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尽可能与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等相结合。
在第四学期,研究生应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研究所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计划等。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进入论文创作。导师和指导小组应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每隔3-5个月,要求研究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参加,帮助研究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2.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的概括与总结。它应该能集中反映博士生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扎实性、宽广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也应该可以反映出博士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并由此来衡量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必须明确,且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畅、图表清晰、概念清楚、数据可靠、计算正确、标注规范。
学位论文应该符合科学论文的体例和语言特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中、外文)、关键字、论文目录、正文(包括综述、理论研究、实验与计算、结果与分析等)、参考文献、发表文章清单、致谢和必要的附录等。主要要求如下: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论文中的科学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分析严谨;
(3)对所得结果进行总结与升华,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步骤、程序流程,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凡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注明,与他人合作的部分须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与贡献;
(6)遵守论文保密管理规定。
3.成果创新性要求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以表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新性成果体现在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新算法、新方案、新技术,或对已有的结果有重大改进。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科研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应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相关领域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专利、论著等创新性成果。
4.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3-5个月提交到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委托3-5名教授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可执行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程序。达不到要求者,应推迟答辩时间,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学位论文预答辩、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程序和要求按《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博士研究生学位答辩规定进行答辩。答辩通过者,先经过学校工学分委员会投票通过,最终经校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方可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报考信息
1、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张榆锋,陈建华,黄铭,周冬明,丁洪伟,张俊华,李海燕,普园媛,杨晶晶,姚绍文,Gehan Amaratunga
2、联系方式
办公室: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呈贡校区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苏茜
联系电话:0871-65031597
3、招生简章
详见www.grs.yn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简介
学科基本情况:1984年成立了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2004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博士后流动站。30多年来,培养了省内6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20多个省区输送专业人才2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高级职称43人、博导15人。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基于分布式计算、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与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沉淀,开展民族文化数字化与遗产保护、行业大数据分析、跨境及农村电商、小语种机器翻译等特色应用,形成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四个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发挥区位、技术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建成计算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高地,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广的中心,为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生源情况和国内外影响: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分数线省内最高,招收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985高校本科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就业率校内第一,优秀毕业生到百度、腾讯、京东等企业工作;获得本领域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省内第一,为部队培养武警国防生200余名,为南亚东南亚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留学生80余名。
学科声誉显著:建成了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CCF 推荐A/B类期刊/会议论文数全省第一。 主办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担任大会主席、共同程序委员会主席等;20余名骨干担任省教指委主任、秘书长、学会理事长和理事,30余名教师担任专委会委员、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入选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获得CCF CSP认证考点,被多次授予CSP认证优秀单位,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CSP西南赛区冠军、各类奖项50余项。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云南”战略,开展视觉媒体计算应用研究,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支持;开展“智能+X”应用研究,服务“一部手机游云南”等重大工程实施;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云南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持,所建电商系统销售金额1.2亿、累计节约成本500万;开展小语种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促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中心建设;推进“5G+AI”研究,助力打造云南移动通讯行业创新驱动新引擎。
学科方向
(一)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
本方向立足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针对其多样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利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视觉计算与认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风格化绘制、虚拟现实和视觉计算的研究和应用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1)视觉信息的数字合成及理解
以云南重彩画、绝版套色木刻、蜡染、烙画等多种绘画、雕刻艺术为典型代表,形成了民族文化视觉媒体数字模拟及合成的方法体系,构建了民族文化视觉媒体数据的特征提取、分析挖掘、内涵提取、艺术认知等方面的支撑技术,为民族文化的数字保护和传承提供方法与技术的支持。
(2)视觉媒体的认知计算
以民族艺术绘画作品为数据源,提出基于艺术特征的识别和分类方法;提出基于情绪认知机制的绘画、音乐的情感检索和分类方法;提出基于掌纹和数字水印技术的多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以及面孔熟悉度效应意识下的面孔识别方法,为构建多粒度、多层面、高精度、高可用的文化信息语义分析、应用和传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3)民族文化数字保护的服务及示范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建设高精度、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形成白族密宗阿吒力文化交互式多媒体展示、丽江纳西东巴教祭署仪式、腾冲和顺民居全景漫游、世博园全景漫游等数字化展示平台。
本方向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专著《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主办了第十届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
结合云南动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电子商务中数据分析与精准服务等问题,面向空间模式挖掘与决策、数据溯源与演化、数据关联与推理、用户偏好与个性化等问题,开展数据集成与检索、数据清洗与挖掘、知识发现与融合、针对特定应用的信息服务与决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
(1)面向海量数据的知识模型构建与融合
分别从专家知识和海量数据出发,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的概率图模型构建方法;进而面向不同的数据分析应用,提出不确定性知识的推理方法;建立了从谓词公式到概率图模型的转换机制;提出了针对知识融合问题基本特点和普遍需求、具有原创性的知识融合方法。
(2)支持关联分析的数据清洗与挖掘
提出了基于概率图模型的数据清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及决策支持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存在不确定和模糊对象的co-location模式挖掘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极大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研究了表现为混乱无序、不可长期预测的序列数据的内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3)针对特定应用的信息服务与决策
针对不确定性数据、Web服务数据和社会媒体数据这几类典型数据,提出了数据关联分析与世系推演、服务组合与情景感知的服务质量、广告点击率预测与用户定向、用户偏好建模与个性化推荐、以及公共安全事件预警的支撑技术等。
本方向获得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云南省青年科技奖1项。出版专著8部,在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 Cybernetics、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nformation Sciences、Applied Soft Computing、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72,在CIKM和DASFAA等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获得云南省青年科技奖,1人入选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青年英才计划,5人入选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云南大百科全书》,“海量数据分析与服务”团队入选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创新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三)并行分布式处理与智能计算
本方向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先进计算系统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以构建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先进计算模式在智能计算领域中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形成了云计算、网格计算和智能计算等研究方向。
(1)云计算环境资源分配与优化研究
基于算法博弈论和计算复杂性理论,提出了共享计算平台的资源公平分配机制及其组合算法;基于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和数学规划理论,建立防欺骗的云计算资源的定价与分配机制,并给出了快速的求解算法。
(2)面向生物信息处理的神经网络动力学分析
基于神经网络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出了基于视觉皮层神经元模型的高效图像处理模型,以及基于视觉皮层神经元模型的路径优化计算方法,及视觉皮层神经元模型的生物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
(3)复杂场景下的高性能视频跟踪技术研究
针对压缩感知理论和视频运动目标跟踪过程有效结合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粒子滤波跟踪模型;基于压缩感知的目标跟踪中如何选择普适压缩测量矩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测量矩阵的快速压缩跟踪方法。
(4)基于社交网络的文本情感分析及计算模型
基于Valence-Arousal情感表示空间,采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针对词汇级情感词典构建任务提出了基于社区发现的加权图模型,针对文本级情感分析任务提出了基于区域划分的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模型。
本方向已建成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并于2009年底获准加入教育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二期建设,成为ChinaGrid的云南主节点。目前本方向共获得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得2项省部级奖励,并在IEEE Trans.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eurocomputing、IET Image Processing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在CCGrid、ACL、NAACL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四)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
本学科方向依托云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中心等重要平台,以“软件工程-软件协议-服务计算及应用”为主线,面向高质量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技术、管理,以及网络协议形式化建模与分析等可信软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开展软件自动生成与演化、协议流程控制、组密钥分发协议、软件服务计算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
(1)面向服务的可信软件建模
针对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形式化和可信属性建模,在软件过程并行性分析、软件过程建模、软件过程验证复用等关键问题建立了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和训练,建立跨项目可度量的活动,实现软件工程的智能化。
(2)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协议分析与设计
针对群组通信机密性,研究安全的有状态基于公钥体制的组密钥分发、具备匿名性的组密钥分发、基于秘密共享的计算高效的组密钥分发等协议,建立神经元数学模型,提出云环境的多维索引架构、并行化处理、深度挖掘的算法和技术。
(3)软件服务计算及应用
建立了软件服务的建模、发现、通信、发布机制,以及高层服务编排和服务协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建立多视角的跨组织业务服务建模方法;基于云平台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系统、大分子序列及基因组分析、生物图像和信号处理等软件应用研究。
本方向获得22项国家级、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横向项目4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逾2500万元,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教材1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与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经贸合作发展联合会、云南网、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完成了专项项目“东南亚南亚区域国际贸易商务服务平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东南亚南亚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系统”等课题中的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阶段加博士阶段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第1年为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习。第2年开始为科研实践与论文创作阶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学位论文研究课题,针对学位论文课题展开研究活动,直到获得研究成果,完成学位论文。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开展
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3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如实记录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核结果。
3.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博士生三年级之前完成,由导师安排开题,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五名本学科副教授以上专家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担任评审工作,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博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由学位点考核小组完成考核工作。
5.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预答辩,在论文送审前1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博士研究生导师安排。
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研究生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求:研究课题的提出必须有充分的根据,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研究途径必须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新的见解对已有理论、观点或技术基础的关系明确,论证无误;必须展示从事理论与实验工作的科学研究成果;结论要有鲜明的科学意义。
3.学位论文要求、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按《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报考信息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徐丹,张学杰,王丽珍,岳昆,陶大鹏,周丽华,王顺芳,钱文华,周维,周小兵,赵春娜,李彤,杨云,杨珀,张璇
2、联系方式
办公室:beat365在线登录平台呈贡校区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苏茜
联系电话:0871-65031597
3、招生简章
详见www.grs.ynu.edu.cn